作文英雄的“高山低谷”
深圳青年作家武捷宇,8年前因获得“作文英雄”大赛第一季年度总冠军,走上人生巅峰,却在随后的高考中失利,选择了逃避。这其中,唯一没有间断的便是写作,首部长篇小说《十五日》出版后,她终于有所释怀,完成写作心路的巨大转折。
▄
2021年3月,深圳青年作家武捷宇出版了她的首部长篇小说《十五日》。虽然是处女作,但《十五日》出版后即收获较好反响,不仅夺得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提名,还荣膺第九届“深圳十大佳著”、2022深圳读书月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·小说榜“年度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”等诸多奖项。
这是作文英雄的归来之作。
2015年,深圳市教育局与晶报联合主办了一项市级融媒体新概念作文大赛——“作文英雄”大赛,形式新颖,每轮现场抽题,限时三个小时当场完成创作。大赛鼓励突破传统应试写作的桎梏,在限定时间和主题内“头脑风暴”,讲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,是开启深圳青少年创意写作先河的创举。“如果你按常规的应试写作套路去写,基本上在前几轮就会被淘汰。”当时就读于红岭中学的高二学生武捷宇是参赛选手之一。经过近一年的6轮比赛和筛选,她从全市3600多名爱好写作的中学生中脱颖而出。2016年3月,武捷宇从时任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手上接过了“作文英雄”大赛第一季年度总冠军的奖牌。
至此,“作文英雄”一度成为武捷宇头顶上的最大光环。“在比赛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走到哪里,别人都会指着我说,‘她是当年的作文英雄’。”武捷宇回忆说。与此同时,“作文英雄”所衍生的资源和平台也成为了武捷宇开始接触专业写作的契机。2015年,十七岁的她还以史上最年轻的评委和观察员的身份,参与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。
但光环的另一面,却是无法避免的“被注视”的压力。特别是在武捷宇高考失利后,这种注视更转变成为一座无形的大山。高考前夕,由于自主招生失误加之压力所致的病痛,她的12年“马拉松赛程”崩塌在了“最后1公里”。命运的玩笑还在延续,不巧的是,那一年语文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推陈出新的“看图说话”。考试之前,她没有受过相应的训练,考场之上,她戴着镣铐跳舞,亦无法将创意写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搬上试卷。多米诺骨牌从这里开始,除了英语正常发挥外,武捷宇的其他科目都比预期低了十几分,包括曾视为强项的语文。最终,她只能选择进入山东临沂的一所师范类院校就读。
“如果我头上没有作文英雄的光环,可能我很早就释怀了。”高考失利的打击之大,让她选择封闭自我,藏匿在自己的小世界里。高考结束后的那段时间,她关闭了朋友圈,也很少主动联系师友,尽可能淡出熟悉的人的视野范围。“当年,我甚至羞愧于直面自己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……那时,我恐惧被误解为一个无法平衡学业和爱好的青少年反面教材,我恐惧失格于传统的考量标准,我恐惧不屑、指责和唏嘘的目光。”很长一段时间内,武捷宇过得很煎熬,也“几乎没有什么余力再去触碰文学理想”,创作出现了断层。那几年,她唯一坚持的可能就是《十五日》书稿的打磨。她借《十五日》一泄胸中块垒,于是有了“五年磨一剑,终成《十五日》”。
直到《十五日》的出版,武捷宇才终于有所释怀,完成写作心路的巨大转折。“我如今回看这一段特殊的写作心路,常常感叹我与《十五日》互相书写和完成了彼此。”
1
《十五日》的小说框架源自武捷宇的“作文英雄”总决赛作品,题目为钱文忠出的《沉默》。3个小时内,她以一桩少年犯罪刑事案件为灵感,现场构筑出了一个发生在“红顶密室”里的悬疑故事,力图表现8个家庭数代人20年来为之受到的影响。“沉默”有时也是一种隐形的威压和暴力,施暴者也许不仅仅表现在具象的拳头上,也可能诠释于抽象的沉默。
这个既关心现实,又具有Z世代鲜明文学风格的故事让评委们眼前一亮。指导老师评价说:“亦真亦幻的场景设置,扑朔迷离的人物安排,由此及彼的悬疑解密,入木三分的主题揭示,让我们有一种欣赏电影大片的感觉。”凭借《沉默》,武捷宇获得全场最高票数,最终夺冠。比赛结束后不久,有出版社主动抛出橄榄枝,希望她于高考之后,将这个故事扩充成长篇小说出版。
对于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武捷宇来说,正是处于赤诚关注世界和社会的阶段。她一直想写出超越高中生视角的东西。她还记得,2014年至2015年期间,关于少年犯罪案件的新闻突然密集出现在各路媒体上,而这对于出生成长于深圳、一直享受优渥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的武捷宇,更像阳光背面的阴影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武捷宇尝试走访律师和记者,接触少年法庭,翻阅各种资料,企图挖掘这些误入歧途的少年背后的真相。“我开始一步一步探索墙后的真实,直到绕到阳光背面的阴影里,我才发现,生命的形态除了真善美,也可能出现假恶丑,真正的写作,需要悲悯和绕行,即使假恶丑之变换多端,有时甚至远非文字所能承载。”对主流之下“涌动的暗流”的关注,致力于为“少数派”发声的努力,让少年武捷宇的写作风格有了毫不迟疑的扭转,也摸到了属于自己写作的门把手。
在前几轮的比赛中,她一直在大胆尝试聚焦民生,创作社会题材的作品,“围绕校园霸凌、少年犯罪、留守儿童、工人讨薪、医患纠纷等社会主题,先后创作了一篇又一篇稚嫩而严肃的小说”。其中,校园霸凌、少年犯罪和留守儿童的题材,几乎贯穿了武捷宇比赛的始终。当时,她怀揣一片热肠,希冀自己在这场万人瞩目比赛中的表达,能够俯顺舆情,唤起社会对青少年问题的重视。“王安忆说过,‘作家理应成为民众的喉舌’,这句话对我来说很重要。”也正是这种直捣现实痒处的青涩关怀,吸引了评委和业界的目光。
彼时,武捷宇就读的红岭中学已展现出校园写作方面的先锋意识,给予了武捷宇极大的“文学的包容”。“我的几位语文老师邀我进文学社团,指点我尝试各类文学比赛和投稿,不约而同地鼓励我在应试写作之余努力实现自己的创作追求,在‘月亮’与‘六便士’之间把握个人的平衡。”也是参加作文英雄比赛期间,武捷宇真正开始尝试系统的小说创作。在她看来,小说这种文体充满了好奇的自觉,能作为一种妥帖的载体,寄托她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。
那时的武捷宇坚信,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化笔为刃的力量是无穷的。”获奖时,武捷宇曾承诺说:“我希望有一支如椽之笔,表达我对校园问题的切切忧思。我会在高考后,将我现在已经开始创作的长篇校园问题小说完成,为我们的时代鼓与呼。”
2
按部就班的齿轮戛然停滞于高考失利的那个夏天,武捷宇暂时搁置了自己手上的笔。18岁前,她的求学之路一直很顺利,中考前便被保送进入红岭中学高中部,成绩向来不错。高考“滑铁卢”一役后,她却“逆流而行”,从深圳飞到临沂。四年时间里,她的内心始终没有办法被真正安顿。很多认识她的人,都诧异于她的去向。正是这种诧异之上生出的安慰和唏嘘,刺痛了她。她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,人在苦难面前是缺乏想象力的,同时,苦难是没有可比性的。至少,在她年轻的量度里,高考对于她来说并非小事。她选择了暂时的消失和离开。
“如果内心的秩序是混乱的,手中的笔一定会诚实地揭示你的窘况。”异地求学的日子里,她只零零散散地创作了一些诗歌及中短篇,但她并不打算把这些主要用于宣泄悲伤和彷徨的写作公之于众,因此都被她压进了箱底。
武捷宇说,那时候的她就像被困在了自己心灵的西西弗斯迷局之中,日日推着巨石上山,日日被推落山崖,压成碎片。最艰难的那几年,唯一坚持的文字输出,就是对《十五日》书稿的反复打磨,“《十五日》可以看作是迷局的泄口”。离开家乡深圳的四年,催生了她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自我怀疑,而这种蒙着一层郁郁水气的心境,却意外地和《十五日》所需的情感基调契合。甚至那些苦闷之中创作的诗歌,插入在《十五日》的字句里,也十分贴合,几乎没有违和的痕迹。
笔端的变化来自生活的变化。在经历本科四年的刻苦学习后,武捷宇顺利考上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,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。在另一种环境和教育形态下,武捷宇有了新的圈子,也有了新的心境。更为重要的是,她的努力终于有了匹配的回报,高考失利的阴霾终于透射出了一丝阳光。
《十五日》
武捷宇 著
知识出版社
2021年3月
一个细节折射出了武捷宇写作心境的变化。《十五日》里的“宁市”是一座虚构的城市,这座城市其实糅合了她生活过的多座城市,所以小说中会出现宁市既有梅雨,也有漫天大雪的荒诞景象。而这其实是武捷宇有意创造的“宁式荒诞”,她希望证明自己能够勇敢地面对质疑的声音:“我知道未来的人生里,依然可能会有负面的声音出现,但更应该做的绝不是臆想未知,而是离开西西弗斯的迷局。”
武捷宇在个人创作谈中曾描写过在福田区图书馆举办《十五日》线下新书发布会的场景:“轮到我发言时,刺眼的舞台灯光打在我脸上,我更真切地体会到‘第四面墙’原来真的存在——那一刻,我做不到看清台下每一位读者的面部表情,我也不需要做到。有时,写作者甚至可以提前退场,或者干脆不必在场。舞台上的陈述是如此,舞台下的写作也是如此。”
在我看来,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在于,曾经惧怕注视的武捷宇,已经重新鼓起勇气再次面对注视。这种注视再也不会成为她日后写作的困扰和阻挠。
在《十五日》的结尾,武捷宇写了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使命,兜兜转转回来,不过是找寻失落的自己,与真我重新联结。”
3
创作初期,武捷宇非常喜欢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,因此不免效仿余华,喜欢针对一些场景进行血淋淋的直接描写和放大,企图通过大刀阔斧的细节还原揭示少年犯罪与校园霸凌的恶劣影响。但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,武捷宇看到一个曾经饱受校园霸凌之害的网友写的一篇匿名帖子:“有的人可能不管怎么努力,都一辈子再也没能离开那个教室。”这也让武捷宇开始重新审读和反思自己的创作:“我想尽可能将更多受害者‘带’出那间看不见的教室,而非将他们终身独‘留’在痛苦的漩涡之中。”
关于《十五日》,她如此评价:“经过五年的打磨,《十五日》已不再仅仅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,同时也是一部心理疗愈小说。书中贯穿了大量心理学知识和理论,充斥着大量生命、自我、正义、良知的情节和人物对话。我不希望《十五日》仅仅起到唤醒受害者内心隐痛的作用,相反,我更希望它能在重重阴影之中为迷途者指出方向,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这部作品里多次以不同形式出现了‘太阳’的意象。目的其实就是在于,除了曝露丑恶,也想表达:爱和阳光可以战胜与治愈一切。”
对于武捷宇来说,写作是走出“西西弗斯式”迷局的途径,帮助那些不被看到的人走出主流之下暗流涌动的迷局,也是帮助曾经的自己走出他人评价体系的迷局。给读者签售《十五日》时,她总爱在扉页写一句话:“也许正是有了丑与荒诞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何谓美和真实。”
如今,武捷宇已成为深圳市光明区一所高中的语文老师。在她的语文课堂上,她会教学生相应的应试技巧,更会留意有写作天赋的学生,鼓励他们创作小说、诗歌和散文,尽己所能,满足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自我表达欲望。也许是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,她会特意向学生强调应试写作与创意写作之间的区别,告诉他们要么适应规则,要么改变规则,要么离开规则。“我会跟学生说,进入高中阶段,任何时候,你们都有自主选择的余地,但你们要为自己相应的选择负责。”她也会提醒他们,顽强的意志可以摧枯拉朽地碾碎一切困厄。
武捷宇说,如今回看过去深陷个体囹圄的日子,她并不觉得可惜。“小说需要推己及人,先要识己,才能识人。”“作文英雄”之后,她花了很多时间与自己和解,实现自洽,但武捷宇对写作的热爱却从未改变:“面对真正的写作时,我是严肃的。”如今,武捷宇已经开始重新接驳自己的文学道路——《十五日》面世后两年,她的新长篇小说《蕉鹿》也即将付梓。这是一个关于深圳的故事,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的故事,关于高考的故事,关于三座城两代人的故事。这是一个全新的、截然不同于《十五日》的故事。“在我的新长篇《蕉鹿》里,我最后写了一句:‘在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中,找寻圆融的平衡。’这句话其实是我借主人公之口,想对自己说的。”
在创意写作的道路上,她依旧会勇于尝试,1998年出生的她,还有无限的写作可能性。如今的她已经从“作文英雄”出发,再往前走了一点点:“我还想甩开膀子继续走,看看还有多少未知的可能。”
□人物简介:
武捷宇,青年作家,教师,香港浸会大学文学硕士,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教育学会会员。代表作为长篇小说《十五日》和《蕉鹿》。《十五日》获评2022深圳读书月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·小说榜“年度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”、第九届“深圳十大佳著”、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提名,入选2022南国书香节暨第四届深圳书展。《蕉鹿》获选“深圳报告2022·深圳都市题材精品文学扶持项目”。
在《特区文学》《北方文学》《晶报·深港书评》《赤子》《青年生活》《作文与考试》等报刊上发表论文、书评、小说等各类文章数篇。2015年,担任第十六届深圳读书月“年度十大好书”评选活动评委与观察员;2021年,担任第十四期“书香蕴育文明 阅读点亮福田”活动嘉宾,与作家周国平共话“阅读与城市”。
线索征集
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,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。@故事发现者,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、你闻所未闻的故事,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;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,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,欢迎联系晶报提供“元故事”“观文脉”选题和线索。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,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-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。
请扫下方二维码
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
来源 | 晶报APP
统筹 | 李岷
记者 | 余梓宏
制图 | 勾特
编辑 | 李慧芳 李一凡
往期推荐
点一下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